《如父如子》影评:血缘真的那么重要吗,陪伴能否超越血缘,我们如何成为父亲

你有没有想过,自己费尽心血养了六七年的孩子,突然有一天发现不是自己亲生的?😳 这可不是什么八点档狗血剧,而是是枝裕和电影《如父如子》里真实展开的情节。这部电影豆瓣拿下8.7的高分,并不是因为它剧情多跌宕起伏,而是它轻轻戳中了很多东亚家庭里说不出口的隐痛——尤其是那些爸爸们👨👦。

1️⃣ 错位起点:两个家庭,两种人生

影片中,野野宫良多一家可以说是“人生赢家”模板:住在高档公寓,良多自己是建筑公司高管,穿着西装革履,儿子庆多上私立小学,练钢琴🎹,规矩懂事。

而另一边,斋木雄大家则完全另一幅景象:在小镇开着电器店,经济条件普通,家里挤着三个孩子吵吵闹闹,爸爸雄大穿着随意,和孩子泡在一个浴缸里玩水,夏天一起放烟火、玩劈西瓜游戏。

就这么两个完全不搭界的家庭,因为医院护士六年前的一个举动(出于嫉妒调换了孩子),被迫连在了一起。一边是良多的亲儿子琉晴在斋木家长大,无拘无束;一边是斋木家的亲儿子庆多在良多家长大,乖巧但压抑。

电影在这里并没有刻意渲染谁对谁错✅,镜头异常平静,甚至两家大人见面时都克制而有礼。但这种平静底下,暗潮汹涌。

2️⃣ 血缘与陪伴:一场无声的拔河

良多一开始的立场非常坚定:血缘就是一切。“果然如此”,这是他发现庆多不像自己、得知非亲生后的第一反应,仿佛找到了答案。他执着地想换回亲生女儿,认为基因决定了他希望儿子拥有的竞争力和上进心。

但导演是枝裕和并没有让这种“血缘至上”的观点轻松胜出。电影通过很多生活细节,悄悄质疑着这种固执❗。

比如,良多按照培养庆多的方式要求琉晴弹钢琴,但琉晴根本不懂,只把钢琴当玩具敲得叮当作响。又比如,良多让庆多去斋木家时称对方为“父亲”“母亲”,孩子脸上那种不知所措的茫然。

最动人的一个转折点,是良多无意间查看庆多偷偷拍下的家庭录像,发现孩子早已用自己稚嫩的方式表达着对他的爱。那些摇晃的、琐碎的日常片段,拼凑出的正是六年来的陪伴与感情。

血缘固然天生牵绊,但日夜相处积累下来的默契与回忆,或许更是深埋于土壤之下的根🌱。电影没有给出非此即彼的答案,但它让良多,也让观众,自己去掂量。

3️⃣ 如何成为父亲:一场迟来的成长

良多这个角色最让人共鸣的地方,或许在于他代表的是一种“缺席的父亲”形象——事业有成,但忙于工作,很少陪伴家人。他甚至觉得,努力赚钱提供优渥物质条件,就是他做父亲的责任。

直到斋木雄大对他说了一句醍醐灌顶的话:“父亲也是无人能取代的工作啊!”

这句话狠狠撞了良多一下,也撞进了很多观众的心里💘。父亲的身份并非天生就能胜任,它不是孩子出生那一刻就自动加载完成的程序,而是需要后天不断学习和经营的事业。

良多开始改变:他陪琉晴玩“枪战”和“钓鱼”游戏,买了帐篷和家人一起露营,甚至像雄大那样耐心地给孩子修理玩具。这些笨拙的尝试,是他学习“成为父亲”的证明。

不仅如此,电影还安排了良多与自己父亲和继母的和解。他从未叫过继母一声“妈妈”,直到他看到护士的养子勇敢地挡在她面前说“她是我妈妈”时,才深受触动,主动给继母打电话道歉。这完成了他在“为人子”角色上的成长。

所以说,“如父如子”这个片名有双重意味🤔:一方面指没有血缘却感情深厚的父子关系;另一方面也暗示着,父亲和儿子的角色,都是在时光中慢慢磨合、相互塑造的。

4️⃣ 细节里的刀子:是枝裕和的温柔与残酷

是枝裕和的电影从来不会大喊大叫,他的情感冲击都藏在细节里。

​食物成了家庭氛围的无声诉说者​​。电影里,良多一家规规矩矩地分食高级寿司,而斋木家则围坐一桌,其乐融融地吃煎饺。吃什么、怎么吃,都把两个家庭的阶层和亲密关系差异体现得淋漓尽致。

​环境也在替人物说话​​。当良多得知亲子鉴定结果后,愤怒地砸向车窗,车外正下着雨,雨水顺着车窗蜿蜒流下,就像他难以言说的懊恼与混乱。两家人第一次见面后告别时,一个俯拍镜头拍下他们档次悬殊的汽车,贫富差距一目了然。

这些细腻的表达,让电影不需要依赖夸张的戏剧冲突,就能把人物内心的挣扎和外部的社会压力都呈现出来✅。它不强迫你哭,但某个瞬间,你可能突然就被某种熟悉的情感击中了。

5️⃣ 没有答案的结局,与我们的生活

电影最后并没有明确交代两个孩子何去何从。良多和庆多在那条绿树成荫的分叉小路上和解相拥,孩子们继续玩耍,大人们也笑了。是枝裕和似乎想说,人生很多问题并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重要的是我们在寻找答案过程中获得的感悟与成长。

这种开放式结局,或许更接近生活的本质📌。就像电影本身提出的“血缘与陪伴哪个更重要”,它不会也不可能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回答。每个家庭、每个人,都会在自己的生命体验中找到不同的侧重和平衡。

​不过话说回来​​,这部电影之所以能跨越十年依然打动人心,正是因为它触碰了东亚家庭中父亲普遍“缺位”的现象,以及我们对于亲情本质的永恒困惑。它让很多观众,尤其是男性观众,开始反思“父亲”这个角色究竟意味着什么。

我总觉得,是枝裕和拍这部电影,有点像给所有“父亲”和“准父亲”们的一本温柔教科书📖。它没有严厉的说教,只是把两种生活、两种选择摊开给你看,让你自己品味,自己选择。

🎬 所以,如果有一天你当了父母,或者正在思考如何与自己的父母相处,不妨去看看这部电影。它不会给你直接的答案,但可能会让你心里某些坚硬的部分,变得柔软一点。

添加回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