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女贞德》影评,哪个版本最真实,如何解读神性与人性

你是否也曾坐在荧幕前,看着不同女演员诠释着那位法兰西少女,心里却嘀咕:这讲的真的是同一个人,同一个故事?为什么有的贞德周身散发着不容置疑的神性光辉,有的却挣扎于泥泞和困惑,甚至被“她的上帝”彻底抛弃?我们究竟该如何透过光影,触碰那个几百年前的灵魂?🤔

► ​​银幕上的贞德:为何版本如此多元?​

从默片时代到好莱坞黄金期,再到现代解构,贞德的故事被一再讲述。1900年,电影魔术师乔治·梅里爱就用停机再拍和叠印技术,在10分钟内浓缩了贞德一生的十二个戏剧场景,这堪称是历史人物银幕改编的早期探索。而1948年维克多·弗莱明的版本,则凭借英格丽·褒曼虔诚而圣洁的演绎,以及荣获奥斯卡最佳摄影和服装设计的精良制作,塑造了一个气质神圣、甚至带有些许悲悯情怀的贞德形象。但影片因其较强的舞台剧风格和浓厚的宗教强调,也可能让部分观众感到一定的距离感或沉闷。每个导演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追问同一个问题:她究竟是神圣的使者,还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奇迹,或只是一个被时代和命运推向前的普通农村姑娘?这种追问本身,就构成了贞德故事跨越银幕的强大引力。

► ​​神迹还是人为:如何理解她的“神启”?​

贞德声称听到的“上帝之声”,是所有解读的核心。吕克·贝松在1999年的版本里,给出了最大胆的假设。影片不仅通过约兰德公主这个角色,展现了统治阶层如何冷静地利用民众的信仰,将贞德打造成鼓舞士气的工具——她甚至亲自“制造”了加冕礼上圣油重现的“奇迹”。更震撼的是,影片在结尾让贞德在内心深处自我颠覆,承认那些声音可能只是自己大脑的幻觉,源于童年目睹姐姐被英军残害的创伤应激。这种彻底剥离神性、回归人性甚至心理创伤层面的解读,虽然争议巨大,却为我们理解历史英雄提供了全新的、充满现代思维的视角😮。它试图告诉我们,驱动伟业的,或许并非遥不可及的神谕,而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情感、意志与无法预料的复杂心理动因。

► ​​英雄为何悲歌:怎样看待她的被出卖与牺牲?​

几乎所有的叙事都无法绕过贞德的悲剧结局。她的成功震动了她的一方,但她的单纯与直接也威胁到了复杂的政治格局。萧伯纳的戏剧深刻地揭示了这一点:贞德代表着“历史的必然要求与这一要求在当时不能实现的矛盾”。她为国家和民族而战,但当时的法国,王权软弱,教会与封建贵族势力强大,他们不能容忍一个农家女挑战旧秩序。于是,当她失去利用价值,甚至成为麻烦时,曾经的受益者,包括她辅佐的查理七世,也选择了冷漠和背叛。她的火焰,因此而不只是一场宗教迫害,更是一幕政治牺牲。这提醒着我们,英雄的陨落,往往不在战场明枪,而在暗室里的算计与妥协。

► ​​我们为何需要贞德:现代人能从她身上看到什么?​

或许,贞德之所以能被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不断铭记和诠释,正是因为她可以被多元解读。在信仰者眼中,她是信念坚定的圣女;在爱国者看来,她是鼓舞人心的民族英雄;而从现代心理学视角看,她可能是一个拥有强大自我驱动力和领导力的个体,甚至是一个值得深入分析的案例。吕克·贝松说,他希望让贞德“回归独立的身份”。剥开“圣女”光环,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在极端环境下,依从内心(无论这声音来自上帝还是自身)做出选择并承担后果的年轻女性。她的勇气、她的困惑、她的坚韧,甚至她的失败,都因此变得更加真实可触,更能给予我们这些普通人以力量——激励我们在自己的生活中,倾听并坚信内心的声音,勇敢前行。✨

​个人心得与建议​​:

看了这么多版《圣女贞德》,感觉像在玩一个宏大的拼图游戏。每个版本都提供了一块碎片,但没有哪块能拼出完整真相。对我而言,英格丽·褒曼版适合感受一种崇高的宗教情怀和史诗气质;而吕克·贝松和米拉·乔沃维奇的版本,则更适合希望进行思辨,将英雄拉回人间、审视其复杂心理的观众。如果想更深入理解故事背后的历史和政治隐喻,读一读萧伯纳的剧本会非常有帮助。最终,重要的或许不是找到“唯一真实”的贞德,而是在各种诠释中,找到那个最能映照你内心疑问、引发你思考的形象。她是一面镜子,照见我们如何理解历史、信仰、权力与人性。

添加回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