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订制》影评,讽刺了哪些现实,为何口碑两极分化,如何看待结尾道歉

你有没有,坐在电影院里,指望着一场爆笑能卸下一身疲惫,却最终被一部电影搅得心里五味杂陈,甚至有点不是滋味?冯小刚的《私人订制》就是这么个“怪胎”,它打着贺岁喜剧的旗号闯进来,却用一连串的“黑色幽默”给你挠痒痒,挠着挠着,倒挠到了现实的痛处。

► ​​“圆梦四人组”到底在讽刺什么?​

影片里葛优领衔的“私人订制”公司,口号是“成全别人,恶心自己”。他们干的,就是给客户造梦。但这梦,做得可不怎么安稳。

第一个梦,是范伟的“清官梦”。一个给领导开车的司机,想尝尝当官的滋味,要求“私人订制”团队狠狠地腐蚀他、考验他。于是,香车美女、金钱诱惑轮番上阵,范伟饰演的角色在纠结中半推半就,最后竟蹦出一句:“群众里面有坏人啊!”这故事被很多影评人认为是全片最锋利的部分,它直接把官场的一些“潜规则”和腐败生态摊开来给你看,还暗示了,腐败有时不完全是个人品性问题,机制和环境的影响或许更深。

第二个梦,是李诚儒的“脱俗梦”。一个以拍“俗”片闻名的导演,一心想要变得“高雅”。这段被看作是冯小刚和王朔的​​自我嘲讽​​,他们调侃了影视圈里“雅”与“俗”的纠缠,以及那些为了追求所谓高雅而产生的拧巴和荒诞。仿佛在问,什么是真雅?什么是真俗?这界限本就模糊不清。

第三个梦,是宋丹丹的“有钱梦”。一个清洁工大妈,生日愿望是体验一天当超级富豪的感觉。当她真的置身奢华,享受了一整天“纸醉金迷”后,坐在回家的车里卸妆,背景响起《时间都去哪儿了》——这一刻,喜剧忽然沉静下来,贫富差距带来的那种​​无奈和辛酸​​,轻轻戳中了许多人。

► ​​为什么有人笑疯,有人却骂它是烂片?​

《私人订制》的口碑两极分化得特别厉害。喜欢的观众,觉得它笑料足,讽刺带劲,看得“前仰后合”。特别是对现实的那些调侃和批判,让人会心一笑。

但不喜欢的观众,觉得它根本不像部电影,更像是​​三个小品段子的生硬拼凑​​,甚至被称为“马年春晚前传”。它的故事结构确实比较松散,段落之间缺乏紧密的联系。还有人觉得,影片里的很多笑点有点“过时”,甚至像是直接从网络老段子上搬来的,失去了冯氏喜剧早年那种创造流行语的生命力。

这种分裂,或许是因为大家期待不同。有人就想纯粹图一乐,发现笑料之外还有讽刺和思考,反而觉得沉重;有人则期待更深刻的表达,又觉得影片的批判“点到为止”,不够痛快。

► ​​那个突兀的结尾,到底想干嘛?​

影片最后,画风突变。“圆梦四人组”不再搞笑,而是分别走向被雾霾笼罩的城市、被污染的河流、被砍光的山林,一脸沉重地向大自然道歉。这个结尾让很多观众觉得​​非常突兀​​,和前面的喜剧风格脱节。

但这个“升华”,恰恰暴露了冯小刚的​​那点“不甘心”​​。他或许就是想用这种看似生硬的方式,把影片从纯粹的荒诞喜剧,拉回到对现实环境的关切上,试图赋予电影更宏大的主题。你可以说它处理得不够高明,但也能感受到一份创作者的社会责任感。

► ​​所以,它到底值不值得看?​

《私人订制》绝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它在结构和叙事上确实有硬伤。但它也绝非一部简单的爆米花喜剧。

它试图用笑声包裹​​现实批判​​,让你在乐完之后,心里能留下点东西。它对权力、物欲、雅俗、贫富的讽刺,虽然可能不够深入,但在当年的贺岁档里,已经显得足够大胆和“接地气”。影片中范伟的段落“突破了对权力的讽刺”,这一点得到了不少肯定。

如果你是想寻找纯粹的、结构严谨的喜剧,它可能会让你失望。但如果你能接受一种​​松散甚至有点“碎”的叙事​​,并愿意品味其讽刺内核和那份冯氏喜剧特有的“草根情怀”,那么它或许能给你带来一些意料之外的思考。毕竟,能在一部贺岁喜剧里看到对现实如此直白的调侃和反思,本身就不多见。

​个人看法与建议​​:

《私人订制》像是一面有些​​粗糙甚至裂痕的镜子​​,照出了当下社会的部分真实样貌,虽然影像可能是扭曲和夸张的。它不完美,但它的尝试和表达值得被看到。看这部电影,或许不必太纠结它是不是一部“好电影”,而是感受它那种“带着笑的讽刺”和“笑过之后的些许苍凉”。😅 所以,放低对“完整故事”的期待,或许更能get到它零散却锐利的闪光点。

添加回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