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不知道你们有没有遇到过那种,看完了电影心里堵得慌,好多天都缓不过来的时候?我看了俄罗斯电影《危楼愚夫》之后,就是这种感觉。这部2014年上映的片子,豆瓣评分高达8.4,还被《纽约时报》称为“无可撼动的坚硬之作”。它用近乎残酷的冷静,讲述了一个管道工迪马发现一栋住有820人的危楼即将在24小时内倒塌,而后孤身一人与整个腐败官僚体系抗争、试图挽救居民性命的故事。今天,咱们就聊聊这部电影,它到底凭什么让人如此震撼。
💡 一、“危楼”与“愚夫”:不止于表面的隐喻
光看片名,《危楼愚夫》(俄文原名为“Durak”,即“傻瓜”)就充满了暗示。“危楼”,表面上指那栋墙体开裂、摇摇欲坠的居民楼。但导演尤里·贝科夫的野心远不止于此。这栋楼更像是一个巨大的隐喻,象征着整个俄罗斯社会,乃至任何根基腐朽、从上到下都出现裂缝的系统。影片中的危楼,其维修预算被官员们层层贪腐、瓜分殆尽,最后只够给大楼重新粉刷一遍。这不禁让人联想到现实中的“豆腐渣工程”和那些被掩盖的安全隐患。
“愚夫” 显然指的是主角迪马。这个角色太“轴”了,他坚持常识——“房子要塌了,就该救人”。但这种在犬儒主义者看来“不合时宜”的善良与坚持,却让他成了众人眼中的傻瓜。影片通过迪马父亲的故事强化了这种“愚蠢”:一位勤恳工作、从不偷盗、甚至主动修理公共设施的人,却常年被周遭人排挤和辱骂为“傻子”。迪马的“愚”,是一种不愿与虚伪、冷漠同流合污的“圣愚”式的坚持。
🎭 二、双重的绝望:腐败的官僚与麻木的民众
这部电影最让人窒息的地方,在于它描绘了双重的、令人无处可逃的绝望。
一方面,是官僚系统的集体腐败与冷漠。 女市长尼娜和她的官员们正在奢华庆生时,迪马带来的危楼消息像一颗炸弹。短暂的慌乱后,他们迅速盘算利益:维修安置需要巨额资金,这会暴露他们长期的贪腐;而掩盖真相、甚至杀人灭口,成本更低。生命在这里被简化为冰冷的数字——“拯救820人需要3000万,而抚恤金只需800万”。这套系统精密运转,谎言制造谎言,腐败滋养腐败,容不下任何真诚与良知。
另一方面,是底层民众令人心寒的麻木与愚昧。 导演用开场的长镜头,冷静展示了楼内居民的生活状态:家暴、吸毒、赌博、争吵。迪马拼死逃出官员的灭口追杀,不顾家人反对,返回危楼挨家挨户敲门,嘶吼着让所有人撤离。人们终于不情愿地来到楼下的寒风中,可大楼暂时没有倒塌。于是,怨气迅速转向了这个“打扰”他们清梦的“骗子”。在煽动下,众人对迪马拳打脚踢,直至他奄奄一息地倒在雪地上,然后人们又骂骂咧咧地回到了那座危楼里。这个结局,比大楼轰然倒塌更加残酷和绝望。打倒英雄的,往往不是远处的恶龙,而是他想要拯救的人群。
🎬 三、冷峻的镜头与悲怆的音乐
影片的视听语言极具特色,强化了这种压抑和绝望感。
- •
大量使用的长镜头:影片开始就是一个长镜头,引领观众窥视楼内肮脏破败和居民的生活状态。在迪马发现裂缝时,一个仰拍的长镜头紧随裂缝竖直向上,给人极强的压迫感。他深夜去找市长的路上,长镜头跟随着他孤独而坚定的背影,配上维克多·崔的音乐,悲壮感油然而生,仿佛现代版的堂吉诃德冲向风车。
- •
音乐与情节的巧妙配合:电影中的背景音乐往往在情节关键转变处出现,烘托人物内心和氛围。迪马内心的纠结、与官员们的格格不入、疏散居民时的急切,以及最后被殴打时的荒唐感,都在音乐的烘托下被放大。
🤔 四、我们身边是否也有这样的“危楼”与“愚夫”?
虽然电影讲述的是俄罗斯的故事,但它的震撼力在于其超越国界的普遍性。那座裂缝的大楼,何尝不是一种警示?我们是否也曾对生活中的某些“裂缝”视而不见,或选择沉默?
电影中的“迪马”可能就是我们身边那些坚守职责、敢于发声的“吹哨人”——是一线工程师、是较真的医生、或是揭露真相的普通人。他们往往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风险,甚至被误解、被嘲讽。影片逼问我们:当系统出现裂痕,我们是选择做“装睡的人”,还是哪怕被视为“愚夫”,也要为良知敲响警钟?
影片并未给出廉价的希望,它甚至没有告诉我们那栋楼最后到底塌了没有。但这恰恰是其最有力之处:物理的楼宇或许一时未塌,但人性的高楼一旦崩塌,重建将无比艰难。迪马倒在雪地里的红色身影,是一个沉重的问号,叩问着每一个观众。
看电影的时候云哥就在想,到底谁是真正的“愚夫”? 是坚持救人的迪马,是沉溺于享乐、对危险麻木不仁的居民,还是那些为了利益不惜一切代价的官员?或许,这部电影最大的价值,就是让我们在反思之中,能够警惕自己不要成为“愚夫”中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