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影史留名的意大利电影,迈克尔·雷德福执导的《邮差》(Il Postino)必定占据一席之地。这部上映于1994年的影片,以其沁人心脾的温情、对诗歌与生活的深刻思考,赢得了全球观众的共鸣,并荣获第68届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奖,同时提名最佳影片。它不仅仅是一个关于邮差的故事,更是一曲献给平凡生活、诗歌、友谊与爱情的温柔诗篇🎬。
🤝 从送信到交心:马里奥与聂鲁达的非凡友谊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意大利南部一座宁静美丽的小岛。马里奥,一位厌倦了打渔、对未来感到迷茫的年轻人,成为了给智利流亡诗人巴勃罗·聂鲁达送信的专职邮差。
起初,马里奥对聂鲁达更多的是敬畏与好奇。他笨拙地请求签名,好奇为何有那么多女性给诗人写信。聂鲁达则成为了马里奥的“诗歌导师”,他第一次向马里奥解释了什么是“隐喻”:“就是说一件事,但用另一件事来打比方。”
这段友谊的升华始于马里奥的爱情。他爱上了岛上最美丽的姑娘阿特丽契,却不知如何表达。他求聂鲁达为他代写情诗,但诗人拒绝了他,并告诉他:“诗人最具备的,就是必须了解他的灵感对象。” 这一拒绝,反而激发了马里奥内心的诗意。他开始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观察世界,寻找属于自己和爱人的“隐喻”:“你的微笑宛如蝴蝶展翅。”
聂鲁达的离开是友谊的试金石。他承诺会写信,但最终仅有秘书代笔的一封事务性信件。这种若有若无的距离感,让这份友谊更显真实。聂鲁达的归来,得知马里奥已在一场集会中不幸丧生,更為這段情誼增添了一抹悲情與懷念。
🌊 隐喻的海洋:诗歌如何改变感知
《邮差》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它并非在空洞地谈论诗歌,而是通过马里奥的转变,生动展示了诗歌如何重塑一个人感知世界的方式。
💡 马里奥的诗歌课:
- •
从无到有的洞察:聂鲁达问马里奥“渔网像什么”,马里奥思考后回答“像忧愁”。这个充满灵性的回答,甚至给了聂鲁达创作的灵感。
- •
描述即诗歌:当马里奥困惑于聂鲁达诗句中“文字忽前忽后的动”时,他的描述本身就成了诗:“像海浪一样,我真的有点晕,那些字字句句的来回,我像在海水上的一艘船在文字上摇摆”。
- •
声音的诗篇:马里奥用录音机为聂鲁达记录下小岛最美好的声音,这份清单本身就是一首动人的诗:轻轻的海浪声、掠过悬崖的风、教堂的钟声、父亲悲伤的渔网、未出生儿子帕布罗的心跳。他最终将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升华成了最深刻的诗意。
电影巧妙地揭示,隐喻并非诗人的专利,它早已渗透进我们的日常语言和思维。就连强烈反对马里奥用情诗追求阿特丽契的婶婶,在斥责时也不自觉地使用了隐喻:“他现在竟然说她的乳房像两团燃烧的火!”这无疑是一个幽默而深刻的对比。
🎵 声音的诗篇:奥斯卡级别的配乐艺术
路易斯·巴卡洛夫为影片创作的配乐,荣获了第68届奥斯卡最佳原创配乐奖。音乐在这部电影中绝非陪衬,而是情感的灵魂和叙事的延伸。
配乐主要采用手风琴、口琴、吉他等简单乐器,旋律优美而质朴,带有浓郁的意大利南部乡土气息,与影片的海岛风光和质朴人情完美融合。音乐时而轻快幽默,配合马里奥的笨拙与欣喜;时而悠扬深远,衬托着爱情的萌动与诗人的情怀;时而忧伤婉转,预示着命运的无常与离别的不舍。
这些音符仿佛地中海的清风,拂过观众的心田,极大地增强了影片的感染力。它击败了当年强大的竞争对手,堪称实至名归。
✨ 艺术与现实:影片的深层意涵与遗憾
《邮差》也引发了关于艺术与现实关系的思考。聂鲁达作为艺术家,代表着自由与创造力,而邮差则象征着实际的工作与生活。影片通过他们的互动,探讨了艺术如何启迪生活,以及生活如何为艺术提供养分。
影片的结局笼罩着一层真实的悲剧色彩。饰演马里奥的意大利著名演员马西莫·特罗西,自幼患有严重心脏病。他为了出演此片推迟了手术,全身心投入创作。在影片杀青不到12小时后,他便因心力衰竭不幸离世,年仅41岁。他的逝世,为这部电影赋予了超越银幕的生命咏叹,让马里奥这个角色以及整部影片,都成为了一曲永恒的绝唱。
💫 观影心得与建议
《邮差》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电影。它没有强烈的戏剧冲突,其魅力在于细腻的情感刻画、精妙的对话和弥漫全片的诗意氛围。
- 1.
留意“隐喻”的出现:观看时,可以特别关注电影中人物对话和旁白中出现的各种“隐喻”,体会诗歌语言如何从生活中生长出来。
- 2.
感受音乐与画面的结合:闭上眼睛,聆听电影的配乐,感受音乐是如何与意大利海岛的风光、人物的情绪交织在一起的。
- 3.
理解时代的背景:了解一些二战後意大利以及聂鲁达流亡的背景,能更好地理解影片中某些情节的深意。
如果你正在寻找一部能够温暖心灵、引发思考,并能让你感受到生活之美的电影,《邮差》无疑是一个绝佳的选择。它告诉我们,诗意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蕴藏在我们的生活之中,等待我们去发现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