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有时候看完一部电影🎬,心里感觉被揪得紧紧的,或者特别激动,那种感觉说不清楚但又很强烈?🤔 那很可能就是你感受到了电影的“张力”!但“张力”到底是个啥,它为啥能让我们又爱又“恨”?还有,一位名叫张力的中国导演,他的作品又有什么特别之处?今天咱们就聊聊这些。
🔍 “张力”到底是什么?
简单来说,电影的“张力”就是那种让你屏住呼吸、手心冒汗、迫切想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的拉扯感。它不像剧情那样直接告诉你故事,而是一种情绪的积累和压迫感。
它常常通过两种情况来表现:
- •
困难(逆境):人物遇到了能通过努力克服的阻力。
- •
困境:人物面临难以两全的选择,这时张力就出现了。
🛠️ 电影张力是怎么“造”出来的?
导演们可是有很多办法来制造这种让你上头的感受!
► 讲故事的技巧:反转与冲突
现在很多电影,特别是悬疑片谍战片,特别喜欢用“反转”🤯,让你猜不到结局。故事里放大冲突点,把矛盾激化,故事的张力自然就强了。
► 人物命运的安排
比如《勇敢的心》里,男主妻子一开始就被杀害,这种极致的悲剧事件立刻奠定了人物的动机和故事的基调。
► 镜头语言的魔力
- •
蒙太奇的运用:斯皮尔伯格在《太阳帝国》里有个经典镜头:男孩踢球到堤坝,镜头一转是遍地日本兵,那种视觉冲击带来的张力太强烈了。
- •
特写与构图:在张力导演的《冰下的鱼》中,用了大量特写镜头来表现人物细腻的情感,通过构图和景别对比来强化冲突。
► 演员的表演
《红高粱》里男主向酒缸撒尿,怀抱女主用脚关门,这些极具表现力的动作设计,充满了原始的生命力和张力。
► 环境和气氛的营造
像《美国往事》中冬季街头下水道喷出的水蒸气,《阿凡达》里发光的祖先树,这些令人难忘的环境画面,本身就充满了叙事张力和情绪感染力。
说了这么多关于“张力”的知识,那我们搜索“《张力》影评”时,可能还想了解一位名叫张力的中国导演。他的作品,尤其是获奖的《冰下的鱼》,就在张力营造上很有特点。
❤️ 张力导演和他的《冰下的鱼》
张力导演是中国内地的导演、编剧和制片人,被誉为“鬼才”导演。他的电影《冰下的鱼》获得了第34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中小成本故事片奖,他本人也提名了最佳编剧。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位东北老太太只想在职工澡堂泡个澡,却屡屡被拒,儿子为此费尽周折的故事。影片穿插了空巢老人、婆媳关系等家庭矛盾。
影片的张力体现在哪里?🤔
- •
强烈的现实共情:影片关注的是老龄化、中年压力等社会问题。这种“源于生活”的题材,首先就建立了和观众的情感联结,这是张力产生的基础。
- •
克制的视听语言:影片没有很多背景音乐,多用日常噪音,台词也很生活化。但这种刻意的“静”和“收”,反而衬托出人物内心的焦虑和挣扎,形成一种内在的、压抑的张力。
- •
符号隐喻:片头冰下的鱼挣扎着跃出水面又跳回,暗示了主角的命运和状态——一种无望的挣扎。这个意象本身就充满了张力。
- •
高潮的情感释放:儿子最终在钟点房为母亲搓背的桥段,被很多观众视为全片高潮。复杂的情绪(懊悔、释怀) 在此刻交织,积累了全片的张力得到温柔的释放。
张力导演的其他作品也常尝试不同风格,比如《守梦者》作为主旋律反腐片,融入了激烈的打斗、公路追车等商业元素,试图创造不同的视觉张力和体验。
💡 怎么看懂电影的“张力”?
下次看电影,可以试试多留意:
- •
剧情是不是有让你特别紧张、特别纠结的地方。
- •
镜头有没有一些强烈的对比或者突然的切换。
- •
音乐和声音是怎么烘托气氛的。
- •
演员的某个表演或眼神是否让你心里一颤。
多拉片(反复观看分析经典影片),是理解张力、学习如何创造张力的好方法。
个人心得与建议
对我来说,好的张力不一定是爆炸枪战,它更像是心里的暗涌。《冰下的鱼》里老太太一句“我不洗了!”,那种无力感带来的张力冲击,比很多大片都强。张力导演的作品,往往扎根于普通人的真实困境,这种贴近生活的故事更容易让人共情。
如果你对电影如何影响你的情绪好奇,或者想支持有思考的国产中小成本电影,不妨从张力导演的《冰下的鱼》开始感受一下。🐟 它可能会给你一种不同于商业大片的观影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