哎呀,你们有没有看过《自闭历程》这部电影?我最近刚看完,心里真是五味杂陈😢。作为一个对心理学题材特别感兴趣的影迷,我一直想找些能真正触动内心的作品。但有些朋友想要了解这部电影到底讲什么,或者值不值得看,该怎么办呢?希望能帮到你,一起往下看吧!
🔍 电影《自闭历程》到底讲了个什么故事?
《自闭历程》是根据美国动物科学家坦普·葛兰汀的真实人生经历改编的。这部电影讲述了她如何战胜自闭症成为学者的历程。坦普四岁时还被诊断患有自闭症,她妈妈为了抚养她成人真是吃尽了苦头。
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坦普她拥有一种特别的图像思维🤯。她不是用语言思考,而是用图像,她能记住所有见过的画面,甚至能通过图像去思考问题,并联结图像透视量化背后的本质。这种思维方式让她在常人眼里显得“异常”,但也正是她后来成功的钥匙。
🌈 坦普是如何一步步克服困难的?她遇到了哪些贵人?
坦普的成长路上遇到了好多贵人,这是她能够成功非常重要的原因。
首先是她的妈妈Eustacia,这位母亲真的太伟大了。为了抚养患有自闭症的女儿,她吃尽了苦头,但从未放弃。即使医生曾经怀疑是她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心和关怀,这位母亲还是苦苦挣扎,放弃所有工作来照顾坦普,教她说话,耐心等待坦普能成为正常的小孩。
然后是卡洛克博士,他是坦普在寄宿学校遇到的恩师👨🏫。曾经在NASA工作过的卡洛克博士,通过自己的慧眼发现了葛兰汀对世界认知的角度,发现了她的天赋。他说了一句特别经典的话:“不同的思维不是残次品”,这句话简直像在观众心口开了温柔一枪。
还有她的盲人室友吉娜👩🦯。在大学时期,吉娜接受了坦普尔制作的“拥抱机”,虽然她看不见,但她能理解倾听坦普尔的心声。当吉娜挽着她的手臂时,坦普尔勇敢的接受了,克服了自己内心的恐惧。
💡 电影中“门”的意象和“挤压机”有什么深意?
电影中反复出现了“门”的意象🚪,这其实是坦普心路历程的象征。坦普恐惧门,挑战门,通过一道道门通向了新人生。对她来说,每一扇门都代表着一个新的挑战和机遇。
“挤压机”是坦普一个特别重要的发明。她在姨妈家的农场发现固定牲畜用的“挤压机”对她有安定神经的作用。后来她在大学宿舍里自己做了一个“挤压机”,却带来了麻烦,因为学校不允许学生在宿舍里摆放这种“设备”。
但坦普没有放弃,她为挤压机的“实际效果”做了一个心理学实验,写了一份论文给教授,说明不仅仅是对自己,对别人,挤压机也有类似的作用。这份报告打动了教授,葛兰汀保留下来了自己的机器。这个看似怪异的发明,后来竟成为畜牧场里安抚牛群的神器。
🤔 为什么说“与众不同并非不如他人”?
电影中这句“Different, but not less”(与众不同,但并非不如他人)的台词简直太有力了。坦普·葛兰汀用一生的成就来诠释这句话。
坦普虽然患有自闭症,但她有非常独立的世界,她用图像记忆,学东西超快;觉得数学没意思,法文都是鱼;她需要自制的特殊装置,纾解紧张情绪;她渴望拥抱但害怕与人有任何接触。
很多事情她无法理解但努力让自己活得有意义。当不被外部世界的其他人理解时,她勇敢坦荡,坚持为自己的思考和努力发声。最终她成为了卡罗兰纳州立大学的畜牧学和动物学教授,农场设计专家、作家以及一位宣讲如何对待自闭症的自闭症患者。
❤️ 这部电影给我们普通人什么启示?
看完《自闭历程》,我最大的感触就是——所谓的缺陷,可能只是未被发掘的天赋而已🎁。先天缺陷不会置人于绝处,换一个角度看,其更能让人们去寻找发现自己与别人不同的优势。
这部电影也改变了我的认知。它让我们明白:正常不是唯一答案,有时候“不同”才是照亮世界的火把。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表达方式和生活方式。
还有就是对自闭症群体的理解。我们应该以宽容、理解的眼光去看待自闭症群体,他们不一样,但是并不比寻常人差。2023年4月2日是世界第十六个自闭症日,我们都应该用爱关怀身边的自闭症孩子。
🎬 电影的拍摄和表演有什么特别之处?
主演克莱尔·丹尼斯的表演简直绝了!她紧张的时候抖脚,激动的时候语速奇快、高兴的时候放肆大笑,简直是女版的雨人或者女版的阿甘,完全看不出表演的痕迹。
为了演好这个角色,克莱尔·丹尼斯做了大量研究工作。她先是观看葛兰汀的纪录片,然后阅读了葛兰汀的传记,还观察了自闭症病人的生活和说话习惯。在影片开拍前,她还专程去拜访了葛兰汀,这两个女人在葛兰汀的寓所里聊了足足六个小时。
导演的处理也很聪明,没用那些苦大仇深的套路。你看坦普在牧场研究牛群时,镜头从她眼睛的高度拍过去,瞬间就让观众明白什么叫“用牛的视角看世界”。那些旋转门、光影线条的视觉设计,简直像把自闭症患者的思维可视化。
我个人觉得,《自闭历程》不仅仅是一部关于自闭症的电影,更是一部关于如何接纳自己、如何发挥自己独特潜能的励志片。它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那扇门,只需要勇气去打开它。希望我的分享能帮到你们,如果你们也有看过这部电影,欢迎一起交流一下感受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