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玛》影评,为什么关注女性修行者,电影拍摄有哪些困难,如何理解喜马拉雅的孤独

你有没有想过,在海拔四千多米的高原上,一群女性是如何在极端孤寂中寻找生命意义的?🎬 台湾导演林丽芳的纪录片《尊玛、尊玛:我和她们在喜马拉雅山的夏天》就记录了这样一段旅程。它没有炫技的镜头,没有煽情的故事,只是平静地展现了藏传佛教女性出家众——“安尼”们的日常,但偏偏是这种真实,让人看完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电影究竟拍了什么?​

《尊玛》是林丽芳导演“藏传佛教三部曲”的第三部作品,前后筹备了15年,她进出印度18次才完成。影片聚焦于​​印度喜马拉雅山区的斯皮提(Spiti)、拉达克(Ladakh)及达兰沙拉(Dharamshala)三个寺院​​里的女性修行者。

镜头里有:

  • ​年仅4岁的小安尼​​:那么小就离开了世俗家庭,在寺院里开始了修行和学习的生活。

  • ​拉达克的第一位安尼藏医​​:她通过学习和修行,掌握了医术,帮助他人。

  • ​西藏第一批女格西(佛教学位)的一员​​:经过约二十年勤奋学习,从一字不识到通过考核,展现了惊人的毅力和追求。

    《尊玛》影评,为什么关注女性修行者,电影拍摄有哪些困难,如何理解喜马拉雅的孤独

这些女性​​社会地位卑微,受教育的机会少之又少​​,成为“尊玛”(藏语,意为高貴純潔女性,对女性出家众的尊称)对她们而言,或许是摆脱某种宿命的一种可能。导演林丽芳和她们一起生活,记录下她们在冰雪封山前的夏天,如何面对严酷的环境,依然坚持学习、修行,展现信仰和梦想的姿态。

——————————————————————————————

​拍摄过程遇到了哪些难以想象的困难?​

在海拔四千两百七十公尺的高原拍电影,绝对不是件浪漫的事,导演林丽芳经历了​​心智与体力的巨大挑战​​。

  • ​高原反应是家常便饭​​:在那个高度,​​连走路都变得非常困难​​。导演经常在固定好拍摄脚架后,就累得没有力气再移动位置了。

  • ​技术上的麻烦不断​​:高原上​​太阳反射光特别强​​,导致很多时候很难看清楚拍摄屏幕,所以影片中偶尔会出现​​画面失焦​​的情况,镜头数量也相对较少。

  • ​物资匮乏到超乎想象​​:当地的物质条件极其艰苦。​​吃的经常只有白饭、糌粑和奶茶​​,曾经有过​​整整一个月只吃到三次青菜​​的经历。在斯皮提,生活尤其古朴,​​取水很不方便,还经常断电​​。如果来不及给拍摄器材充电,就得去坐一天只有一班的公车,到一个半小时车程外的镇上去充电。

但最大的挑战可能还不是身体上的,而是​​精神上的极度孤寂​​。当夜晚降临,那个世界变得​​无声无息​​,荒凉和孤独感会巨大地涌来。但导演也说,正是这种环境,让她能​​心无旁骛地专注创作​​,这种孤独对她而言,“可能是一种命运,是必须的”。

——————————————————————————————

《尊玛》影评,为什么关注女性修行者,电影拍摄有哪些困难,如何理解喜马拉雅的孤独

​电影里哪些细节最打动人?​

《尊玛》的震撼力,并不来自于剧烈的戏剧冲突,而是来自于那些​​静谧的、重复的日常细节​​,以及​​人与人之间细腻的情感流动​​。

  • ​“把坏日子过成好日子”的本事​​:尽管物资极度匮乏,但安尼们似乎有一种神奇的能力,能​​活得非常富足和平静​​。导演感受到,其中的道理或许在于 ​​“少是一种多”​​——物质虽少,但内心的充盈可以很多。

  • ​超越语言的沟通​​:导演​​完全不会说藏语、拉达克语,英语也不擅长​​,但这并没有阻碍她和安尼们之间的相处。在人迹罕至的严酷环境里,​​人与人之间会产生一种敏锐的观察力​​,往往不需要开口,就能察觉到对方的需要,并主动提供帮助。这种默契,特别温暖。

  • ​对知识和改变的渴望​​:无论是那个一岁就被送到寺院的小女孩,还是通过二十年苦读成为第一批女格西的安尼,她们身上都有一种​​强烈的、想要通过学习佛法来改变命运(哪怕是自身的精神命运)的愿望​​。老安尼的一句话尤其戳心:“​​女人一定要读书和学习佛法,可是一般女人的一生是无法读书无法学佛的,想到这里心就很痛。​​”这背后是深深的无奈,也是坚韧的追求。

► ​​为什么电影要关注这些女性修行者?​

因为在传统的藏族社会乃至更广阔的语境中,女性的声音和选择常常是被忽视的。这部电影让我们看到,即便在边缘中的边缘(地理上的边缘和性别意义上的边缘),依然有一群女性在​​顽强地追寻自己的信仰和价值​​,努力“摆脱宿命”。这种追寻,本身就具有强大的力量。

——————————————————————————————

​怎么看懂这部电影的风格和味道?​

《尊玛》是一部典型的 ​​“慢电影”​​ ,它不像商业纪录片那样追求强烈的故事性和节奏感。它更像是一幅​​编年史画卷​​,或者是一首​​视觉化的散文诗​​。

《尊玛》影评,为什么关注女性修行者,电影拍摄有哪些困难,如何理解喜马拉雅的孤独

  • ​它很“淡”​​:没有煽情的背景音乐,没有刻意渲染的悲情,只是​​平静地记录和凝视​​。这种“淡”不是苍白无力,反而是一种​​克制和尊重​​,让观众自己去感受和思考。

  • ​它很“真”​​:拍摄过程中的那些技术瑕疵,比如偶尔的失焦、画面的粗粝感,反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真实质感​​,让你感觉你不是在看一个被精心修饰过的故事,而是在窥见一段真实的生活。

  • ​它关注“空间”​​:影片用了很多​​大远景、大全景的静态长镜头​​,来展现人物在广袤自然环境中的状态。人在巨大的自然和时空面前显得很渺小,但他们的存在和坚持,又显得格外有分量。

⚠️ ​​给想看的你一点小建议​​:

看《尊玛》可能需要一点耐心。如果你习惯了快节奏的叙事,开头可能会觉得有些“闷”。但​​试着放松下来,跟着电影的节奏走​​,你会逐渐被那种静谧的氛围所包裹,感受到一种​​直击心灵的平静力量​​。它不是用情节抓住你,而是用​​状态和气息感染你​​。

——————————————————————————————

​最后的个人唠叨几句:​

看完《尊玛》,我印象最深的是那种​​极致的简单和极致的丰富​​所形成的对比。她们的生活选择如此简单,环境如此艰苦,但镜头下她们的眼神和状态,却透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丰富和宁静。

这部电影或许也在提醒我们这些被物质包围的现代人:快乐和满足感,​​并不总是和拥有多少物质成正比​​。有时候,目标纯粹一点,生活简单一点,内心反而可能更充实一点。​​她们在精神世界里的探索和坚持,某种程度上,是对我们现代生活的一种温柔叩问​​。

当然,我们不必也不可能都去山上修行,但或许可以试着在纷杂的生活中,​​为自己留出一小片精神的自留地​​,安静地想想什么对自己才是真正重要的。这部片子,就像是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了生命另一种存在的可能,一种在极端环境下依然能绽放的、坚韧的精神之美。

添加回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