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爱的人》影评:深刻主题解析?,豆瓣评分为什么不高?,剧情解析结局什么意思?

最近有朋友问我,看了一部叫《被爱的人》(Les Bien-aimés)的法国电影,感觉有点没看懂🤔,心里好多疑问,比如它到底想讲什么,为啥豆瓣评分好像不算特别高,还有那个结局…… 我自己其实也琢磨了一阵子,还去网上翻了翻一些影评和讨论,把我看到的一些观点和自己的想法整理了一下,希望能帮到你。

​🎬 电影讲了啥?基本剧情是啥?​

《被爱的人》是2011年的法国电影,导演是克里斯托夫·奥诺雷(Christophe Honoré),主演有凯瑟琳·德纳芙(Catherine Deneuve)和她的亲生女儿基娅拉·马斯特洛亚尼(Chiara Mastroianni)。电影故事​​时间跨度挺大的​​,从1960年代一直讲到2000年代,地点也换了好几个,比如巴黎、布拉格、伦敦和蒙特利尔。

故事主要围绕母女两人。​​母亲玛德琳(Madeleine)​​ 在1960年代的巴黎是一个鞋店店员,她迷恋高跟鞋,后来与一位捷克医生贾罗米尔(Jaromil)相爱并结婚,两人一起回到了布拉格。然而,​​1968年苏联坦克开进布拉格​​,政治动荡中,两人的关系也出现了问题,玛德琳最终带着女儿薇拉(Vera)返回了法国。

时间跳到30年后,​​女儿薇拉​​在伦敦生活,她爱上了一位名叫亨德森(Henderson)的美国歌手。然而,亨德森却​​认为自己没有相爱的能力​​(电影暗示可能与艾滋病时代的背景有关),这让薇拉陷入了痛苦的情感挣扎。

电影通过​​两代人的爱情故事​​,展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对爱情、欲望、承诺和命运的不同理解和遭遇。


​🤔 电影有哪些深刻主题?​

这部电影远不止是讲述两段爱情故事,它探讨了一些​​更深入、更复杂的话题​​。

《被爱的人》影评:深刻主题解析?,豆瓣评分为什么不高?,剧情解析结局什么意思?

  • ​“爱与被爱”的困境​​:电影的核心议题之一。是​​去爱别人更幸福,还是被爱更幸福​​?母亲玛德琳和女儿薇拉似乎都在追求自己爱的人,即使过程痛苦,而不是选择那些更爱她们、更能给她们安稳的人。有影评甚至直接点出:“​​被爱比爱容易太多​​”。这让人思考,在爱情中,我们究竟追寻的是一种自我满足的执念,还是相互的温暖与安全?

  • ​时代洪流与个人命运​​:电影巧妙地将​​个人的情感纠葛与大时代背景结合​​。比如母亲经历1968年“布拉格之春”苏联的入侵,女儿则身处艾滋病带来恐惧和情感疏离的年代。​​时代影响了人们的情感观念和选择​​,但电影似乎又想说,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性中对于爱的渴望与困惑是永恒的。

  • ​爱情的传承与轮回​​:一个值得注意的点是,​​女儿薇拉似乎在某种程度上重复着母亲的情感模式​​——都在爱情中挣扎,都面临着某种困境。这是否暗示了某种命运的轮回?或者家庭、父母的情感模式对下一代潜移默化的影响?


​⭐ 表演、风格与艺术手法​

《被爱的人》在表现形式上也有其独特之处。

  • ​音乐剧元素​​:这部电影虽然被归类为剧情爱情片,但里面​​融入了大量的歌舞元素​​。角色们会通过唱歌来表达内心情感、进行“对话”或旁白。这种手法挺有法国特色的,喜欢的人会觉得它​​增强了情感的抒发和电影的浪漫气息​​,不习惯的观众可能会觉得有点跳戏或者不好理解。

    《被爱的人》影评:深刻主题解析?,豆瓣评分为什么不高?,剧情解析结局什么意思?

  • ​凯瑟琳·德纳芙的表演​​:作为法国国宝级女演员,​​德纳芙在片中的表演依然是亮点之一​​。她饰演的玛德琳,从年轻时的浪漫不羁到后来的成熟沧桑,时间跨度大,情感层次也比较丰富。

  • ​符号意象的运用​​:电影里有些​​物品具有象征意义​​。比如​​高跟鞋​​,它不仅是玛德琳迷恋的对象,也可能象征着欲望、美丽与束缚。影片开篇长达3分钟的高跟鞋店展示,也颇具意味。


​⚠️ 为什么豆瓣评分不算高?(一些争议点)​

《被爱的人》在豆瓣的评分目前看来不属于特别高的那种(具体分数可能浮动,但依据搜索结果看来其口碑存在分化)。这可能源于电影的某些特质并非所有观众都能接受:

  • ​叙事节奏与风格​​:电影的​​叙事可能略显跳跃和碎片化​​,时间线穿插,加上音乐剧的形式,可能会让一些追求传统叙事、清晰剧情的观众感到不适应,觉得“看不懂”或者“沉闷”。有评论就提到“​​此片完全没有娱乐性​​”。

  • ​情感关系的复杂性​​:片中的人物情感关系​​比较纠结甚至有点“狗血”​​。比如母亲玛德琳的情感经历、女儿薇拉爱上的可能无法承诺的伴侣等。这种​​过于复杂和令人沮丧的情感描绘​​,可能会让部分观众感到压抑或难以产生共鸣。

    《被爱的人》影评:深刻主题解析?,豆瓣评分为什么不高?,剧情解析结局什么意思?

  • ​文化差异与审美隔阂​​:法国电影特有的​​浪漫主义、哲学思辨以及略带忧郁的调性​​,不一定符合所有观众的审美期待,尤其是对于那些更倾向于好莱坞式明朗结局或强烈戏剧冲突的观众来说。


​😲 电影的结局到底什么意思?(含剧透)​

​⚠️ 注意:以下内容涉及电影结局的具体情节,如果你不想被剧透,请谨慎阅读。​

电影结局是​​开放且带有悲剧色彩的​​。女儿薇拉在经历了情感的极度痛苦和挣扎后,最终​​选择了吞药自尽​​,将生命结束在了美国。母亲玛德琳则回顾着自己一生对爱情的坚持,有几分伤感。

这个结局强化了电影关于“爱与被爱”困境的探讨。薇拉的选择仿佛是一种对无法获得圆满之爱的绝望回应。有影评写道:“​​真正的爱情来临,没有人甘愿认输,即便赌注是最宝贵的生命。​​”这让人不禁思考,电影是否在暗示,​​执着于去爱一个无法正确爱自己的人,可能会带来毁灭性的后果​​?结局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留给观众的是深深的思索和一声叹息。


​💡 个人观点与建议​

我个人觉得,《被爱的人》是​​一部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电影​​。它更像是一首​​忧郁而复杂的散文诗​​,而不是一个轻松愉快的爱情故事。

  • 它的优点在于​​对人性情感的深度挖掘​​、​​时代感营造​​以及​​演员的表演​​。

  • 它的挑战在于其​​非传统的叙事方式​​、​​略显沉重的情感基调​​以及​​可能存在的文化审美差异​​。

​所以,要不要看呢?​

  • 如果你喜欢​​法国文艺片​​,对​​探讨复杂人性和情感关系​​的电影感兴趣,不介意​​音乐剧形式​​和​​开放甚至悲伤的结局​​,那么这部电影可能会给你带来很多思考和感受。

  • 如果你更喜欢​​节奏明快、剧情直接、结局明朗​​的商业类型片,或者当时心情就想看个轻松愉快的,那这部可能就不太适合你。

看电影是很个人化的体验,以上只是一些参考。最终的感受,还得你自己看了才知道。🎬

添加回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