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飞鸿》影评:侠者何为,中西如何碰撞,经典为何永恒?

徐克执导、李连杰主演的《黄飞鸿》系列电影,早已超越了普通功夫片的范畴。它深刻描绘了清末中西文化碰撞的图景,并借黄飞鸿这一形象,探讨了在时代巨变中,一位武学宗师和仁者如何自处、如何求索的故事。

🤔 中西碰撞下的侠者沉思

《黄飞鸿》电影的深刻之处,在于它没有简单地将中西文化对立。影片开场,西方传教士的唱诗班与粤剧戏班的“嗓门比拼”,直观呈现了这种碰撞。黄飞鸿起初对西装等西洋事物本能抗拒,但严振东葬身洋枪下的悲剧,以及他目睹百姓在洋人枪口下的无助,促使他反思“拳脚打不过枪炮”。电影并未全盘否定传统或盲目推崇西方,而是借黄飞鸿之口道出:“如果我们真有金山,洋人为何会来我们的土地?”这种思考,引导观众超越表象,审视那段历史的本质。

🔄 从传统到现代的思想蜕变

黄飞鸿的成长弧光,是影片的核心魅力。他从一位恪守传统的武师,逐渐转变为愿意“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十三姨带回的西方文明元素(如摄影机、蒸汽机)成为他接触新世界的窗口。影片中,他最终穿上西装拍照的结局,象征其心态的开放。这种转变艰难而可贵,体现在他即使对洋人有所抵触,仍愿理性学习其长处。徐克通过黄飞鸿,展现了在坚守文化根骨的同时,保持开放学习的心态是何等重要。

⚔️ 武打设计的人文内涵

《黄飞鸿》系列的武打场面精彩绝伦,且常服务于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黄飞鸿与纳兰元述的布棍一战,或是与九宫真人的高台对决,都成为影史经典。这些打斗不仅视觉震撼,更富深意。例如,黄飞鸿对白莲教众只伤不杀,多用雨伞等非致命武器,显其仁心。而严振东铁布衫不敌饥饿、最终败于洋枪之下的命运,则揭示了固步自封、空有武艺却无时代眼光的悲剧,令人唏嘘。

🌟 立体的人物群像与时代缩影

影片的成功,也离不开其塑造的鲜活人物群像。他们共同构成了清末社会的缩影:

  • ​十三姨​​:她象征沟通中西的桥梁,思想前卫又保留传统美德,对黄飞鸿的转变起了关键作用。

  • ​牙擦苏​​:这位留学归来、中文磕绊的牙医,其剪辫又复留的行为,反映了部分知识分子在失望与希望间的挣扎。

  • ​梁宽​​:他是乱世中迷茫普通人的代表,最终在黄飞指引下找到方向。

  • ​反派们​​:沙河帮是欺软怕硬的民族败类;严振东代表了武艺高强却因时代变迁和生计所迫而误入歧途的武者;清廷提督则是腐朽官僚的化身。这些角色共同勾勒出那个时代的复杂性与沉重感。

📜 历史与现实交织的思考

《黄飞鸿》系列虽有艺术加工,但其内核紧密联系近代中国的历史脉搏。黄飞鸿作为刘永福的黑旗军技击教练,目睹“不平等条约”扇面上“不”字被烧毁变为“平等条约”的讽刺,其经历与民族命运交织。影片结尾,黄飞鸿虽在狮王争霸中获胜,却得知京城沦陷,赢比赛输战争的无奈,道出了个人力量在时代洪流前的局限,深化了影片的悲壮色彩。徐克通过电影,抛出了关于​​传统如何现代化、个人如何救国​​的深刻命题,这些问题至今仍值得深思。

💡 个人观点与心得

重温《黄飞鸿》,依然能被其磅礴的气概、幽默的桥段(如“爱老虎油”)和深刻思考所打动。李连杰演绎的黄飞鸿,沉稳中带羞涩,正气而不迂腐,堪称经典。电影成功地将​​娱乐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

《黄飞鸿》电影启示我们,面对激烈变化的世界,​​真正的“侠之大者”和强大文化,必然兼具自信与包容​​。它既要扎根自身的传统,又能海纳百川,与时俱进。这或许是《黄飞鸿》系列历经岁月,依旧能引发共鸣的原因——它讲述的不仅是过去的故事,也是关于如何面向未来的思考。

添加回复: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