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场视听盛宴与两极分化的评价
《马戏之王》是由迈克尔·格雷西执导,“狼叔”休·杰克曼主演的一部歌舞传记片,讲述了美国马戏界传奇人物P.T.巴纳姆如何从无名小卒变成世界知名的“造梦大师”。这部电影在2018年上映后,口碑呈现惊人的两极分化。专业影评人对其评价不高,在Metacritic上仅有48分,烂番茄新鲜度只有54%;然而观众评分却高达90%。这种巨大分歧很大程度上源于影片对历史原型的艺术处理与美化。许多观众被其顶级舞美音乐和演员的百老汇水准表演所折服,称赞其为“春节前最好的电影”,甚至有报道称放映完毕后现场会自发响起掌声。
🎭 2. 巴纳姆:历史真实与艺术美化的争议
影片中的巴纳姆被塑造成一个为家庭奋斗、最终不忘初心的梦想家。但历史上的巴纳姆其实是个复杂且颇具争议的人物。
🤔 2.1 真实巴纳姆的阴暗面
历史上的巴纳姆,其发家手段备受质疑。他人生第一桶金来自于剥削一位名叫乔伊斯·赫斯的黑人女奴。巴纳姆谎称她是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的乳母,已有161岁高龄,借此每周可赚取1500美元(在当时是笔巨款)。赫斯去世后,巴纳姆甚至举办付费解剖秀,每人收取50美分,尸检结果证明她实际上只有80多岁。此外,他博物馆里著名的“斐济美人鱼”,实则是将幼猴的头和躯干与鱼的后半部缝合而成的标本,这个骗局持续了20年之久。巴纳姆有句名言:“每一分钟就有一个傻子诞生”,这种“巴纳姆效应”甚至成为了心理学概念。
🎬 2.2 电影的选择与重塑
电影显然选择了浪漫化的叙述。它放大了巴纳姆作为底层小人物追逐梦想、为家人幸福奋斗的一面,而将其人生中的诸多污点几乎全部略过或美化。影片的核心矛盾被设置为主角在名利中迷失最终又找回初心的个人成长,而非其商业行为中的道德争议。这种处理使得故事更温暖、更符合合家欢的基调,但也招致了“骗子洗白片”的批评。
🌈 3. 光芒万丈的歌舞与边缘群体的高光时刻
尽管在传记真实性上有争议,但《马戏之王》在歌舞片类型的艺术表现上获得了广泛认可。
🎵 3.1 音乐的力量
影片的音乐由曾凭《爱乐之城》获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的班杰·帕赛克和贾斯汀·保罗打造。所有歌曲均为原创,旨在用现代的方式呈现19世纪的故事,融合传统音乐剧与流行音乐。主题曲《This Is Me》一举斩获金球奖最佳原创歌曲,并提名奥斯卡,这首歌后来甚至成为了LGBTQ+平等运动的标志性圣歌之一,其影响力远超电影本身。
✨ 3.2 “奇人”的自我觉醒与表达
电影最感人、评价最高的部分,莫过于对巴纳姆马戏团中“奇人”们的塑造。这些包括胡子女士、侏儒、连体婴、超高的人、超重的人等在内的社会边缘角色,在电影中不再是单纯的被消费者凝视的奇观。影片通过《This Is Me》等高光段落,展现了他们从自卑到自信、从隐藏到勇敢表达自我的过程。他们用表演夺回话语权,将对偏见的愤怒转化为展现自我的力量。这一幕幕充满了情感张力,使得许多观众在观影时感动落泪。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历史上巴纳姆可能存在的剥削性,转而强调了这个舞台为这些“怪咖”提供的接纳、尊重以及自我和解的空间。
💫 4. 精湛演出与制作水准
《马戏之王》能获得高人气,其顶尖的幕后制作和台前表演功不可没。
- •
休·杰克曼的全力付出:作为百老汇出身的演员,休·杰克曼展现了其“金刚狼”之外卓越的唱跳实力。他为角色做足功课,阅读了30多本关于巴纳姆的传记。其敬业精神令人惊叹,甚至曾在鼻癌手术后不顾医生劝阻坚持演唱,导致伤口裂开。
- •
豪华阵容与真唱实拍:影片汇聚了扎克·埃夫隆、米歇尔·威廉姆斯、丽贝卡·弗格森、赞达亚等众多明星。值得一提的是,片中大多数演员都是亲自真唱,结合华丽的服装布景和精心设计的镜头调度,共同营造出极具感染力的视听奇观。
- •
票房成功:影片最终在全球取得了超过4.35亿美元的票房,这对于一部歌舞片来说是非常不错的成绩。
🤹 5. 观影心得与建议
《马戏之王》是一部特点鲜明的电影。它并非一部严肃、批判性的历史传记片。如果你期待的是对P.T.巴纳姆其人的真实还原,可能会感到失望甚至不满。
然而,如果你将其视为一部以历史人物为灵感的、关于梦想、接纳与快乐的音乐寓言,那么它无疑是一部杰作。影片提供了顶尖的视听享受,其音乐具有“击中心灵的力量”。它讲述了一个关于不忘初心、重视家庭与友情、以及拥抱真我的励志故事,尤其对那些在生活中感到不同、渴望被接纳的人们,具有强大的情感共鸣和鼓舞作用。
所以,不妨这样看待它:忘掉历史的争议,沉浸于银幕的狂欢。 感受休·杰克曼和众演员的魅力,让《This Is Me》的旋律点燃你的勇气,体会电影所带来的纯粹快乐与感动——这或许恰恰契合了影片想传达的:“最高尚的艺术是带给他人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