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想过,那些被正规机构拒之门外的重度自闭症患者,他们该去哪里?当社会标准无法容纳所有弱者,谁又来拾起那些破碎的生命?这部由《触不可及》导演奥利维埃·纳卡什和埃里克·托莱达诺执导的法国电影《标准之外》,就把镜头对准了这样一群“标准之外”的人和组织。影片基于斯特凡内·本哈穆和达乌德·塔图的真实经历改编,它没有刻意煽情,却用克制的叙事带我们深入了一个常被忽视的角落。
► 电影讲了什么故事?
《标准之外》采用了双主角叙事。文森特·卡索饰演的布鲁诺,管理着一个非营利机构,专门收治那些被正规医疗机构“抛弃”的重度自闭症患者🤝。这些患者往往因为具有暴力倾向、自残行为或难以管理,而被其他机构拒之门外。另一位主角马利克,则运营着另一个机构,他的工作重点是从贫困社区招募和培训年轻人,甚至是一些曾有不良记录的“社会边缘青年”,让他们成为这些自闭症患者的陪护员。电影通过政府调查员的视角,展现了这两个“标准之外”的机构面临的资质审查和生存危机,同时也细腻描绘了布鲁诺、马利克与他们照顾的患者、培训的年轻护工之间发生的动人故事。
► 为什么它是“标准之外”的?
“标准之外”有多层含义。首先,布鲁诺和马利克照顾的患者本身就是“标准之外”的——他们的症状过于严重,无法符合主流救助机构的收治标准📋。正如电影中揭示的,许多正规机构更倾向于接收症状轻微、易于管理的患者,而将那些流口水、有暴力倾向的患者视为“麻烦”排除在外。其次,这两个机构本身的运营也处于“标准之外”。它们面临资金短缺、人手紧张、环境不完善等问题,甚至因为“无照经营”而受到政府部门的调查和质疑。最后,马利克雇佣的许多年轻护工本身也是“标准之外”的社会青年,他们缺乏高学历和专业技能,却在这里找到了责任感和归属感。
► 电影如何展现爱与困境?
电影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并未刻意渲染苦难,而是通过大量生活化的细节展现坚韧的爱❤️。布鲁诺的口头禅是“我会找到解决办法的”,无论情况多糟他都不放弃。我们看到他为患者约瑟夫苦苦寻找工作机会,即便一次次被拒;看到新护工迪伦在照顾有强烈攻击性的瓦伦丁时,从挫败到逐渐理解;看到患者家属们那种交织着绝望与希望的眼神。然而影片也毫不避讳现实的困境。资金的匮乏让机构举步维艰,员工的工资时常无法按时发放。政府的审查更像一把悬顶之剑,官员们纠缠于各种“管理不到位”,却无法提供真正的解决方案。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恰恰构成了电影最深刻的张力。
► 它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思考?
《标准之外》犀利地抛出了一个社会性问题:当规范与人性发生冲突时,我们该如何选择?电影中的政府检查组代表着僵化的体制和标准,他们专注于挑刺和问责,却不愿正视这些机构解决的正是社会无力处理的难题。布鲁诺面对质疑时的一句反问直击要害:如果关闭我们,你们能有更好的办法接纳这些孩子吗?这让我们思考,真正的善政,是否应该更包容、更灵活,去支持那些真正在做实事的人,而不是用僵化的条框去束缚他们🤔。电影也让我们看到,改变的力量往往来自于个体之间最朴素的连接。布鲁诺和马利克的机构,不仅治愈了自闭症患者,也拯救了那些可能自暴自弃的年轻人,这种双向的救赎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笔者的心得:看完《标准之外》,心里会被一种复杂的情绪填满。它为那些无私的爱与付出而感动,也为系统性的困境感到无奈。它提醒我们,一个社会的温度,恰恰体现在它如何对待那些“标准之外”的弱者。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该问自己:是否能给予更多的理解与包容?是否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成为那“很小部分在乎他们的人”?这部电影,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