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们,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有些电影明明是大制作、大导演、大明星,看完后心里却有点说不清的滋味?🤔 2008年,吴宇森导演的《赤壁》(上)上映那会儿,就让我有这种感觉。这部号称当时最昂贵的华语电影,投资高达8000万美元,云集了梁朝伟、金城武、张丰毅、林志玲等一众大咖,场面恢弘得没话说。但为啥关于它的讨论,至今还能引起两极分化的评价?今天咱们就聊聊这部试图重塑三国经典的电影,它到底成功在哪儿,又争议在哪儿?一起往下看吧!
✨ 电影的基本盘与野心
《赤壁》是吴宇森在好莱坞闯荡多年后的“回归”之作,被很多人看作是他的圆梦计划。电影背景设定在东汉末年,那场决定性的赤壁之战。曹操(张丰毅 饰)在基本统一北方后,率大军南下,意图一统天下。刘备(尤勇 饰)在长坂坡惨败后,与孙权(张震 饰)的东吴势力联合,形成了孙刘联军,共同抗曹。电影分上下两部上映,咱们主要聊的是2008年上映的上部。
吴宇森的野心显而易见,他想拍一部能体现中国气派的史诗级战争大片,并且希望它能走向国际。影片的制作确实不惜工本,光练水军就搞了个大池子,战争场面,比如八卦阵那段,看得人眼花缭乱,被一些影评称为“以往任何同类型电影都无法企及”。
🎬 风格争议:是正史诗还是“港式幽默”?
《赤壁》给人的观感挺复杂的。一方面,它努力营造历史的厚重感和战争的悲壮;另一方面,电影里又穿插了不少现代感十足甚至有些“无厘头”的台词和桥段。
比如,诸葛亮(金城武 饰)和周瑜(梁朝伟 饰)初次见面,互夸音乐才能后,诸葛亮来了句“我需要冷静一下”,周瑜则回“我也需要冷静一下”。这类台词在影院里常引发笑声,但也让一些期待严肃史诗的观众觉得“出戏”。有影评认为,这种处理方式或许体现了香港电影中某种“自嘲”和“颠覆”的传统,习惯在严肃题材中加入市井幽默,甚至有点“恶搞”色彩,以此来消解距离感。但这种“港味”幽默放在三国题材上,不是所有观众都能买账。
电影在人物塑造上也做了大胆改编。它没有完全遵循《三国演义》的小说叙事,而是加入了新的解读。比如,强化了周瑜的统帅地位和正面形象(梁朝伟饰演的周瑜更具忧郁气质和艺术家的浪漫,而非传统演义中那个气量狭窄的都督),曹操的动机里掺杂了对小乔(林志玲 饰)的迷恋。这些改动,或许是为了让人物更“人性化”,但也引发了“是否偏离历史或经典”的巨大争论。
📜 历史、演义与艺术加工
《赤壁》引发的另一个核心争议,就是它如何处理历史真实、文学经典和艺术创作的关系。
很多观众批评电影“歪曲历史”时,其参照物往往是小说《三国演义》或94版电视剧《三国演义》塑造的深入人心的形象。但严格来说,《三国演义》本身也是历史演义小说,有大量艺术虚构。有观点认为,《赤壁》电影在某些方面甚至比《三国演义》更接近正史记载,比如周瑜作为联军统帅的核心地位。
不过话说回来,电影确实进行了大幅的艺术加工和简化。为了适应电影篇幅和商业叙事,它把复杂的政治军事博弈和人物关系变得更直白,甚至有些“脸谱化”。比如,将曹操的南下动机很大程度上归于对小乔的欲望,这就简化了历史上曹操统一天下的复杂政治军事考量。这种处理,或许是为了给西方观众一个更易理解的“特洛伊”式故事框架,但也让熟悉三国故事的国内观众觉得人物动机“儿戏”了。
🎭 演员与角色:匹配度与颠覆性
《赤壁》的演员阵容堪称豪华,但他们的表演和角色匹配度也成了讨论焦点。
- •
梁朝伟 饰 周瑜:梁朝伟的演技毋庸置疑,他赋予了周瑜一种内敛、忧郁和文人般的儒雅气质。但这和许多观众心目中那个“雄姿英发,羽扇纶巾”的年轻统帅周郎,或者《三国演义》中那个意气风发但气量偏窄的都督形象,都有所不同。他的周瑜,更像一个深沉的思考者。
- •
金城武 饰 诸葛亮:金城武很帅,但他版的诸葛亮年轻时缺少了一点“躬耕于南阳”的隐逸气和运筹帷幄的沉稳,多了些现代感的冷幽默和“萌”感。电影有意削弱了诸葛亮“多智而近妖”的算无遗策,强调了他与周瑜的协同合作,这算是一种新的解读。
- •
张丰毅 饰 曹操:张丰毅的表演是获得认可较多的。他演出了曹操的枭雄气概和霸气,但剧本赋予曹操的“贪图美色”动机,让这个角色的深度和复杂性受到一些限制。
- •
林志玲 饰 小乔:林志玲的美貌符合小乔的角色设定,但她的“台湾腔”台词在一些观众听来略显出戏。戏份上,电影提升了她对剧情的影响力,但也招致了“花瓶”的议论。
💥 视听语言与战争场面
这或许是《赤壁》最受好评的部分。吴宇森将他擅长的暴力美学部分转化到了冷兵器时代的战争呈现上。
影片开篇的长坂坡之战,赵云(胡军 饰)单骑救主,动作设计兼具力量感和写实感,被认为是“所有版本中最精彩的”之一。八卦阵突围一场戏,则充分展现了古代阵法的想象力和视觉奇观,场面宏大,调度复杂,确实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
电影的制作和服装设计(叶锦添)试图追求一种“历史准确性”和“帝王般的尊严”,避开了《满城尽带黄金甲》那样极致的华丽东方主义。但有些细节,如使用的杯子被指是宋代的而非汉代的,仍受到了考据党批评。
🤔 评价两极:为何有人盛赞有人批?
《赤壁》的口碑分化很严重。喜欢的观众认为:
- •
场面宏大,视觉震撼,是华语电影工业水准的里程碑。
- •
对三国故事进行了新的、人性化的解读,不乏新意。
- •
作为商业大片,娱乐性足够,看得过瘾。
而不喜欢的观众则觉得:
- •
台词现代化甚至“雷人”,破坏了历史氛围。
- •
对经典人物和故事的改编难以接受,失去了三国应有的厚重感。
- •
叙事有时略显松散,文戏和幽默穿插的节奏可能让部分观众觉得冗长或跳戏。
这种分化,或许反映了不同观众群体对“三国”题材的不同期待。有的期待高度还原的史诗正剧,有的则能接受更具现代感和娱乐性的改编。
💡 个人观点与感受
看了《赤壁》,小赵觉得它的确是一部优点和缺点都非常明显的电影。吴宇森的尝试很大胆,他想拍一部不一样的、能吸引全球观众的三国电影,这种野心值得肯定。影片的巨大投资和精良制作在当年确实提升了华语电影的制作标杆,那些大场面至今看仍颇有气势。
但电影在平衡历史厚重感、经典叙事与商业娱乐性方面,或许做得还不够圆融。那些试图轻松化的处理,有时反而成了“槽点”。它更像是一部以三国为背景的、带有吴宇森个人风格的豪华动作战争片,而非一部深度还原历史或文学经典的史诗。
所以,如果你对三国的理解主要来自《三国演义》小说或老版电视剧,看《赤壁》时可能需要调整一下预期。把它看作一部基于三国故事的商业大片,或许能更好地欣赏它的视觉奇观和娱乐价值。但若追求历史的严谨与深度,可能会有些失望。
电影最后留下的,是关于经典改编边界的思考:在尊重原著和创新之间,到底该如何取舍?《赤壁》提供了它的答案,也为此承受了争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