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一尊大佛,两个世界
在台湾导演黄信尧的影片《大佛普拉斯》(2017)中,一尊庄严的大佛背后,隐藏着一起凶杀案,也照见了社会的残酷割裂。这部影片以其独特的黑白影像(除有钱人的世界为彩色外)、黑色幽默的叙事和深刻的社会隐喻,成为了近年来华语影坛备受瞩目的作品。它不仅获得了金马奖的肯定,更引发了观众对社会阶层、人性与正义的广泛思考。今天,云哥就带大家一起来看看这部电影到底表达了什么,其中的社会隐喻我们又该如何解读。
🎭一、剧情概述:一次窥探引发的悲剧
《大佛普拉斯》的故事发生在台湾南部。主要人物包括:
- •
菜埔:一个在佛像工厂担任夜间警卫的穷困老光棍,需要赡养年迈的母亲。
- •
肚财:靠拾荒为生的流浪汉,是菜埔的朋友。
- •
黄启文:佛像工厂的老板,外表斯文实则内心阴暗,代表着上流社会。
一个雨夜,肚财和菜埔因为无聊,偷看了黄启文奔驰车的行车记录仪,本想寻找一些香艳的刺激,却意外目睹了黄启文杀害并藏匿情妇叶女士的过程。作为社会底层的两人,面对这种状况不知所措。他们想过报警、求神问卜,但最终都无果而终。而有权有势的黄启文,则在官员朋友的帮助下轻松摆脱嫌疑。最终,肚财被“醉酒车祸”离世(尽管他从不喝酒),菜埔在威胁下选择了沉默。影片结尾,在为大佛举行的盛大开光法会上,佛像内部传出了阵阵敲击声,仿佛无声的控诉。
🎨二、艺术手法:黑白色彩与导演旁白的妙用
黄信尧导演在影片中运用了两种极具象征意义的视觉语言:
- •
黑白与彩色的对比:影片大部分时间采用黑白影像,但每当呈现有钱人(如黄启文)的生活视角,尤其是行车记录仪中的画面时,就会变为彩色。导演通过旁白直接点明:“穷人的世界是黑白的,有钱人的世界才是彩色的。”这种手法直观地揭示了阶级差异和资源占有的不平等。
- •
抽离与介入的旁白:导演本人担任旁白,时常跳出剧情进行解说、评论甚至调侃。这种处理方式既制造了间离效果,提醒观众这只是一个故事,又以一种戏谑的口吻强化了故事的荒诞性和讽刺意味,避免了廉价的煽情。
此外,由林生祥创作的配乐也备受好评,尤其是肚财死亡时的口哨声,以轻松惬意的曲调反衬悲剧,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三、深度解析:影片的社会隐喻与阶级寓言
《大佛普拉斯》远超一个简单的犯罪故事,它更是一部深刻的社会寓言。
隐喻元素 | 象征意义 | 具体表现 |
---|---|---|
大佛 | 宗教信仰、社会表象、隐藏的罪恶 | 外表金光闪闪、受人朝拜,内部却藏着尸体,讽刺了表面的神圣与内在的腐朽。 |
黑白/彩色 | 阶级的鸿沟、资源的分配 | 穷人生活单调匮乏(黑白),富人生活多姿多彩(彩色),视觉化呈现社会不公。 |
行车记录仪 | 窥探上层社会的工具、真相的载体 | 底层人物通过它窥见富人的私密与罪恶,但也因窥见真相而招致灾祸。 |
- •
“鲁蛇”的生存哲学:肚财、菜埔等人是典型的社会“鲁蛇”(loser)或“屌丝”。电影并未赋予他们反抗的力量,更多的是展现一种“没有办法”的犬儒哲学和苦中作乐。例如肚财夹娃娃的癖好,是他卑微生活中的一丝慰藉和寄托。
- •
体制化的压迫:真正的反派或许并非个人,而是整个体制。影片中的官员(如高委员、刘议长)本身也是腐败的参与者,司法系统看似公正,却能为权贵所用(肚财被轻易定罪,黄启文被轻松开脱)。这种无处不在的体制性压迫,让底层人民难以挣脱。
🌍四、比较视野:《大佛》在华语电影中的独特性
与一些商业片或主旋律电影相比,《大佛普拉斯》的独特价值在于其直面现实的勇气和批判力度。有影评人指出,它与《血观音》类似,都揭露了社会的黑暗面,但《大佛》以黑色幽默包裹,显得举重若轻。此外,它的叙事手法也影响了一些后续作品,如内地电影《平原上的夏洛克》和网剧《隐秘的角落》,在窥视真相、小人物卷入罪案等设定上有异曲同工之妙。
🤔五、观后感与建议
《大佛普拉斯》是一部后劲很大的电影。它让人发笑,但笑过之后是深深的悲凉和思考。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或光明的结局,而是将社会的残酷切片赤裸地展现出来,迫使观众去面对和反思。
云哥的建议是:
- 1.
耐心观看:影片节奏舒缓,需要静下心来品味其中的细节和韵味。
- 2.
留意旁白和音乐:导演的旁白和林生祥的配乐是影片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要错过。
- 3.
思考而非寻求安慰:如果你期待一个善恶有报、正义伸张的结局,可能会感到失望。但如果你愿意思考影片背后的社会问题,它会带给你很多启发。
💎结语:无声的叩问
《大佛普拉斯》的成功,在于它用一种举重若轻的方式,叩问了沉重的社会议题。那尊沉默的大佛,以及最终从佛肚中传出的敲击声,仿佛一声声对良知的叩问:在众生喧哗的表象之下,我们是否听到了那些被遮蔽、被压抑的无声呼喊?这或许是这部电影留给我们最珍贵的思考。